低碳電力發展的目標和路徑
發布時間:2017-1-17 16:23:34
點擊次數:1393
電力低碳發展主要目標。根據已頒布的相關規劃,未來電力低碳發展主要目標已基本明確。2016年12月,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頒布《電力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主要發展目標有: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6.8~7.2萬億千瓦時,年均增長3.6%~4.8%;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0 億千瓦,年均增長5.5%;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7%。到2020年,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.7 億千瓦左右,占比約39%,發電量占比提高到31%;氣電裝機增加5000 萬千瓦,達到1.1 億千瓦以上,占比超過5%;煤電裝機力爭控制在11 億千瓦以內,占比降至約55%;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 克標煤/千瓦時,現役燃煤發電機組經改造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10 克標煤/千瓦時?;痣姍C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年排放總量均力爭下降50%以上。30 萬千瓦級以上具備條件的燃煤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,煤電機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到865 克/千瓦時左右等。
電力低碳發展路徑分析。實現電力低碳發展目標路徑包括兩個層面:
一是社會層面。即改進社會終端用電需求的增長規模以及增長方式。首先,將低品位的可再生能源轉換為高品位的電力,需要通過電力生產來實現;同時,通過電網與電源(包括分布式電源)的協調發展、各等級容量機組的合理配置,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能源資源。其次,從區域循環經濟角度看,由于電力企業往往是區域內產業鏈中資源流、能量流和資金流的中心,是生態工業的“心臟”,因此,以電力為中心,可以開創具有不同特點的煤、電、化、鐵(鋁)、熱一體的、符合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特點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。從需求側看,電網作為實施主體,通過智能電網的發展和應用,可以促進用戶節約用電、科學用電、經濟用電,實現需求側低碳消費的需要。以電力工業的平臺,促進實現經濟、社會、生態環境綜合價值的最大化。
二是電力工業自身層面。按照電力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,加快推進水電、核電、風電、太陽能建設,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;推進常規抽水蓄能作為重要儲能手段的建設,開發利用新型儲能技術,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大規模建設、接入和充分利用;加強新能源發電與調峰電源、消納市場、電網發展相協調。提高能源轉化效率,其主要途徑是在具有經濟效益條件下,對現有機組進一步挖潛增效;繼續研究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;在現有成熟材料技術的基礎上,充分發揮材料的潛能,在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機組的參數和容量;通過熱電聯產等方式加大能源的梯級利用和資源的綜合利用,提高煤炭能量和資源的利用率。因地制宜開發和使用二氧化碳捕集、封存、利用(CCUS)技術。CCUS技術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溫室氣體控制技術,其發展和利用的步伐和程度,既取決于“CCUS”的能源消耗水平,也取決于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發展和應用的規?;?,還取決于新能源發電技術、儲能技術的發展和經濟性。預計在2030年之前CCUS技術在減排二氧化碳中發揮的作用有限,但仍可將其作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戰略性技術儲備。要加快智能電網的建設,構建更加堅強的網架結構,加大電網自身的智能化硬件改造力度,同步建設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決策系統,推進發揮電網在低碳發展中的強大資源調配作用。
您感興趣的文章